今天來看看國喬1312是否符合鄭大說的
最有可能動且倒閉可能性極小的標的, 不是"最好的股票"或"最有內在價值的股票
最近兩年的波動大致介於15~25之間,從低點計算約67%的波動率,可以說是動很大的股票,如果在2~3年要動的更大,恐怕要選擇長期賠錢股或者超級成長股才有機會了。
塑化股是一種景氣循環股,可能是這樣的原因才造成它波動極大的特性。
接著看看它是不是倒閉可能性極小的股票,它是台灣主要生產苯乙烯SM的三間公司之一,台灣主要業者包括台化(年產能120萬噸)、國喬(年產能37萬噸/未計入大陸奇美合資產能)和台苯(年產能34萬噸),年產量排名第二。其中,國喬是中下游整合廠商,台化則是上中下游垂直整合業者,台苯則是SM專業生產廠(曾鬧過經營權之爭,只致於最落後)。SM下游終端產物常見於日常生活的用品中,最大宗的是家庭用的塑膠類品項。
問題一,為何沒有擴產搶市場的動作?未來有沒有可能發生?
2003-05-09 08:57:07 記者 王仲良 報導 台化擬擴建SM廠,產能將擴增至60萬噸
2010-11-25 18:17:02 記者 鄧寧 報導 SM谷底翻身,國喬/台苯/台化Q1營運看俏
國喬另一項產品ABS在今年以來皆獲利穩定,相關廠商尚有台達化(1309)與台化。法人表示,受惠於中國十二五規劃擴大內需政策,ABS下游應用的家電民生用品與汽車零件需求持續增加,利潤維持高檔。以平面電視為例,十一長假期間便售出600至800萬台,平均一台平面電視要用掉3至4公斤的ABS,等於一個十一長假便消耗掉三萬多噸的ABS。國喬也相應指出,現今下游客戶的ABS庫存不多,後續供應仍然吃緊,後市持續樂觀看好。
由於ABS需求暢旺,包括台灣、韓國與中國自身業者皆有擴產計畫,目前已知台塑寧波廠、國喬大陸廠與鎮江奇美都將在2012年投產新的ABS產線,年產能分別是15萬噸、4萬噸和15萬噸。
對於產能陸續開出會否影響售價,國喬表示,大陸內需市場蓬勃發展,台灣與韓國在大陸市場本就是平起平坐,再加上中國廠商,其實是百家爭鳴局面,大家都要「拼成本、拼品質」,壓低自身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才是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不二法門。
苯乙烯SM為流通性高的石化原料,主要三大用途為生產PS(聚苯乙烯)、EPS(發泡級聚苯乙烯/保麗龍)、ABS(苯乙烯、丙烯腈和丁二烯聚合物),此外還包括不飽和聚酯(UPS) 、苯乙烯乳膠(SB Latex) 、苯乙烯橡膠(SBR)等次要用途。
2014年全球苯乙烯產能達3,270萬噸,產量2,750萬噸,產能利用率約84%。苯乙烯主要用途為聚苯乙烯(PS)占36%:如汽車保險桿、汽車內裝或家電產品,包括冰箱洗衣機外殼材料等;發泡聚苯乙烯(EPS)占22%,如保麗龍等包裝材;丙烯月青- 丁二烯-苯乙烯聚合塑料(ABS)占16%,主要用於汽車、電器產品及傢俱等配件。
2015年全球苯乙烯的需求預估約為2,800萬噸,EPS(保麗龍)需求占31%為最大宗,其次PS聚苯乙烯塑膠需求占24%,第三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塑料)占18%。
EPS(保麗龍)的需求在電子商務網購盛行下,包裝領域的保麗龍需求大幅增長。
ABS樹脂抗酸、鹼、鹽的腐蝕能力比較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有機溶劑溶解。可以在-25℃~60℃的環境下表現正常,而且有很好的成型性,加工出的產品表面光澤亮度高,易於染色,表面噴塗,電鍍性佳。耐衝擊性比PS佳。 由各聚合物組成比例之變化可得各種特性之ABS、機械強度與耐熱性在泛用塑膠中極為優秀、具吸溼性、底色為黃色,一般成品均須染色。
常見的樂高積木就是ABS製品。主要用於家電、電子產品及汽車產業,商業機械、電子零件、通訊設施、個人電腦(如顯示器,印表機,鍵盤)、電氣器具、汽車零件、淋浴用具、行李箱、水龍頭,玩具等日常用品的塑膠料材均可使用,可說是民生必需品。
不負責任結論
問題一的解答就是當然會擴產搶生意,只是2015年的此時是剛剛擴產完,造成產能過剩獲利走下坡,所以大家勒著褲帶暫時沒搶生意,但中國的對手都還一直在擴產。
這一行根據我花了幾天查考相關資料,發現最重要的是原料跟產品出海口,這種說法好像等於白說,我舉例來說,中國的小廠擴廠了,但要是他們的三大石油公司為了某些因素,比如說自己下游廠不夠用的情況下不發料給這些小廠,那麼連生產都得中斷更不要說獲利了,而煉油在中國是特許生意,不是你想煉油就可以煉油的,基本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但這就造成萬一你沒有鞏固好料源就不會貿然擴產。
中油團購美國乙烯 獲利衝
為搶搭美國頁岩油商機,中油聯手下游台聚、國喬等六家業者採購美國乙烯,首艘遠洋原料船昨(2)日運抵高雄港,創下亞洲石化業首例。由於原料成本低於亞洲行情20%,將挹注業者可觀獲利,同時開啟新的運作模式。
中油石化事業部執行長林金柱表示,五輕去年停產後,乙烯供應出現缺口,下游各廠在亞洲現貨市場購料,填補需求不足。但近幾個月內部發現,美國乙烯市場結構產生巨大變化。
受到頁岩油開發成功的影響,除造成國際原油價格大跌,以頁岩氣產出乙烷做進料的乙烯,因成本低廉,大幅壓低當地原料行情,現階段每公噸已不到800美元。
亞洲地區第2季開始進入輕裂廠密集歲修期,迄今為止,兩個月以來共有八家工廠、合計500萬多公噸產能陸續停工,造成乙烯價位攀升,以近一個月均價達每公噸1,390美元。
看準美、亞兩地原料價差高達每公噸600美元,即使原料運費每公噸350至360美元,仍然相當便宜。中油號召下游業者聯合採購,並透過以量制價,由日本三菱商社牽線找到買家,雙方敲定2.5萬公噸原料交易。
首批1.1萬公噸乙烯由「NAVIGATOR EUROPA」化學船自美國德州港口啟航,昨天運抵高雄港,卸進中油前鎮儲運所儲槽,正式連接起美國、亞洲乙烯市場互通渠道。
台灣的這三家SM公司,原料來源就是中油(國喬/台苯)跟台塑化(台化),苯的來源還有少量可以來自中碳,如果又來一家搶生意,最有可能就是原有的塑化公司,否則要重新建立關係拿到足夠生產的料是蠻困難的,我認為基本上就是這三家互搶生意的機率最高,台化生產效率最高,為什麼不一次把其他兩家打死?第一,沒那麼多料,這些料都是煉油過程中的衍生產品,如果油產出與賣的量就是那麼多,那麼這些產品的量也是那麼多,除非台塑化或中油可以想辦法賣更多的油出去。第二,這麼做一開始必須要流血殺價,之後就算把中油體系這兩間弄倒閉,也難保中油不會想辦法扶植新的一家打對台,因為這種情況之下中油只剩賣給單一客戶台化的選擇,完全失去議價空間與操作彈性,不然就是得賣到海外,但重點是打破這個均衡沒太大好處。
如果我是台苯,要怎麼扭轉老三的局面??擴產必須要能確保搶到生意,以及中油能生出更多的料,如果仰賴進口料是非常不穩定的,價格也很難估計,若要扭轉,必然要先大幅投入資本擴充產能,但在擴充產能之前必須先能確保苯與乙烯的供應,可是牽涉到這個就是個大問題了,唯一的解就是想辦法跟海外的煉油廠簽好長期合作供料合約,在油過剩的狀況下是有可能的,但問題也在於油過剩的時候通常也是苯乙烯產能過剩與獲利不好的時候,很懷疑台灣會有集團願意在這種時候投入大資本在這個成熟產業上,靠台苯自己籌資成功機率也非常低,因需要的資金不少,但成功後不見得會有多少獲利,只是搶到市占率而已。
當技術改變時仍有機會改變產業結構,頁岩氣生產的低價乙烯應該可以持續30年,因此已有石化廠如台塑為利用此低廉頁岩氣,在美國大幅擴產。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